1928年4月28日,毛主席带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与朱德、陈毅所领导的湘南起义及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成功会师。两支队伍汇合后,整合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即红4军),毛主席担任党代表及军委书记,朱德则任军长。
队伍合并后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宣布一系列政策、纪律和指示。虽然大部分政策都能得到理解,但其中有一项由毛主席提出的政策却让不少红军战士感到困惑。那就是要求所有战士在战场上抓到俘虏后,必须对其进行优待。究竟如何优待呢?毛主席列出了三个明确的要求:
第一,禁止殴打;第二,禁止侮辱;第三,禁止搜查俘虏的财物。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特别强调,凡是受伤的俘虏必须得到治疗;对于不愿意加入红军的俘虏,应当支付一定的路费,将他们遣送回家。而对于愿意留在红军的俘虏,则应当欢迎加入。这一政策的出台,让许多战士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他们心里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要优待这些俘虏?战士们从内心里不明白,毕竟敌人是自己心头的仇敌,怎么可能给予他们优待?
展开剩余82%不理解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红军队伍中,主要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受尽地主压迫的农民,他们的亲人或被地主折磨致死,或死于军阀混战,因此,看到敌人后,他们唯一的心情就是复仇,哪有心情去优待敌人?另一类是被旧军队吸收的士兵,他们曾在旧军队中亲身经历过“胜利后搜刮俘虏”的做法,俘虏往往被暴力对待,甚至要遭受侮辱、搜腰包。所以,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毛主席的政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亲身经历了一些事件后,大家逐渐明白了毛主席提出这个政策的深远意义。
1928年6月,朱德和陈毅率领红4军主力的28、29团向永新外围的酃县进发,成功攻占了这座城市。然而在攻克之后,国军杨池生部突然来袭,猛烈进攻28团驻守的阵地,战斗异常激烈,连朱德亲自指挥前线作战。最终,在红军战士的英勇反击下,杨池生部被彻底击败。杨池生部的溃败使他十分愤怒,命令督战队强行阻止溃兵,甚至威胁称:“共产党抓住你们会剥皮抽筋!”由于惧怕这一威胁,士兵们勉强硬挺,继续进攻,但最终还是彻底溃败,成了红军的俘虏。
这些刚被俘的士兵,脸色惨白,神情充满绝望。为什么?因为他们从战场上的恐惧和督战队的威胁中知道,按照他们所听说的,成为共产党的俘虏将会面临残忍的折磨。就在这时,杨至诚(红4军28团1营四连连长)来到俘虏阵地,他决定亲自检查战士们对于宽待俘虏政策的执行情况。他走近一位俘虏,轻声告诉他:“红军保证你们的安全。”
这些俘虏一时间不敢相信,心中充满怀疑。他们看着彼此,心里想着:“我们才刚刚被抓住,怎么可能会放我们活命?”其中一名俘虏,名叫曹福海,鼓起勇气请求道:“长官,求您放了我,我家中有老母亲和妻儿,请您饶了我一命,就是救了我全家。”
其余俘虏也纷纷开始求饶。杨至诚重复说道:“红军不会杀你们,还会对你们宽待。”随后,杨至诚将他们带到团部,在那里,他们亲眼见识了红军的与众不同。虽然红军当时条件艰苦,物资紧张,但他们依旧尽力照顾这些俘虏,不仅提供了食物,还为伤员提供了宝贵的药品进行治疗。
当这些俘虏的伤势好转后,红军举行了一次会议,会上28团的领导再次详细讲解了红军的政策。对于愿意加入红军的俘虏,红军热烈欢迎,而不愿意加入的,则给予他们几块钱的路费,送其回家。临别时,28团的首长对他们说:“天下穷人是一家,红军和敌军的士兵都是兄弟。”他还嘱咐他们,无论回到家乡,还是要好好工作、种田,不要再拿起武器对付自己的兄弟。
最后,红军的干部和战士们还敲锣打鼓将这些俘虏送走。看到这一切,许多俘虏感动不已,他们没有想到红军不仅没有“剥皮抽筋”,反而像亲人一样照顾他们,给他们吃的,给他们治疗,甚至还送他们路费。这与他们在国军中的经历截然不同。国军士兵看到这一幕,不禁感慨:“下次再遇到红军,如果我伤了他们,我就不做人!”
这些俘虏在返回家乡后,纷纷开始传播自己在红军中的经历,揭穿了国军关于红军“剥皮抽筋”的谣言,这无疑为红军赢得了民心,打破了敌人对红军的敌意。许多红军战士也开始理解毛主席的决策,明白了优待俘虏的深远意义——这不仅仅是为了宽容,更是为了通过俘虏的宣传来瓦解敌军的士气,从而达到更广泛的战略效果。
然而,仍有一些红军战士没有完全理解这个政策,特别是那些经历过战斗后,看到放回的俘虏再次与红军交火,导致红军伤亡的情况,他们认为:“放走俘虏等于是放过敌人,敌人必然会反扑,必须消灭他们,才能为牺牲的同志复仇。”
对此,毛主席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耐心地为大家解释政策。他说:“我们要报仇是没错的,但不能把报仇的火气对准无辜的士兵。大部分国民党士兵其实并不是地主劣绅,杀了他们也改变不了根本问题。我们要解放的,是穷苦的百姓。所以要有耐心,把敌人放回去,给他们机会传播我们的理念,总有一天他们会觉醒的。”
毛主席的解释通俗易懂,许多战士都听明白了这个政策的重要性,大家对宽待俘虏的做法开始没有那么抵触,并逐步开始主动去执行这个政策。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红军不仅对俘虏像对待亲人一样,还尽量善待战场上阵亡的敌军士兵。条件允许时,甚至会将敌人的尸体收敛,写上名字、战死地点,委托当地百姓送回他们的家乡。这些做法,不仅让敌军士兵的士气受到重创,也让国军战士产生了恐惧和敬畏心理。
1928年秋,红4军与杨池生部再次交锋,虽然这场战斗没有打多长时间,但胜利的关键就在于敌方大部分士兵在几枪未打完时,就纷纷缴械投降。更有意思的是,这场战斗中,杨至诚再次见到了那个曾经请求饶命的曹福海。在上次经历了红军的优待后,曹福海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改变。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加入红军。
曹福海告诉杨至诚,之前他当兵只是为了谋生,但在红军中看到了改变,意识到只有推翻压迫人民的“穷人之大山”,才能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虽然红军生活艰苦,但我愿意为家人的未来忍受艰难,因为我相信这是最正确的选择。”
就这样,曹福海加入了红军,并在随后的战斗中表现出色,迅速升职为排长。最终,在1929年的大庾战斗中,他为了保护
发布于:天津市辉煌优配-线上配资网址-杠杆配资公司-好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