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通城毛氏概述
湖北通城毛氏,亦称通城毛家塅毛氏,指的是元朝元统年间毛亥孙长子毛标(字正泗)携家眷从湖南岳州府平江县东阳乡第二十四都迁徙至湖广武昌府通城县上隽乡石坳垅坡下屋(今马港镇毛塅村)。毛标被尊为湖北通城毛氏的始迁祖,标志着该家族的落户与繁衍。
根据研究资料,毛标的迁徙至今已历时690多年,通城毛氏家族经过29代的繁衍发展,形成了以毛家塅为中心的族群,主要分布在马港、五里等两个镇的17个村庄。族人按照“允代尚书第,怡谋绍合昌”等字派进行命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
一、毛家塅村的地理位置与历史
通城县的毛家塅村位于马港镇的西南方,距离通山县政府所在地约17公里。村庄东邻马港村,西接湾头村,北界金塘村,南界松港村与五斗村。毛家塅村原属于通城县上隽乡的石坳垄,后来划归马港镇,成为今日的毛家塅村。全村总面积为8.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达到1800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元朝至正三年(公元1341年),毛标已经76岁高龄,带领其三个儿子承卿、绎卿、俊卿一同从湖南平江县毛源迁至湖广武昌府通城县上隽乡石坳垄,这片土地便被当地居民称为毛家塅。毛标于元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去世,享年96岁,葬于毛家塅村后山。如今,毛家塅村现有村民510户,约2200人,其中毛姓占据200户,约860人,是通城县毛姓人口最多的村庄,素有“通城毛姓第一村”之称。
展开剩余82%二、始迁祖毛标的生平与历史
根据《通城毛氏族谱》记载,通城县毛氏的始迁祖毛标,名正泗,出生于宋朝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故此他亦是湖南平江毛亥孙的长子。毛标年少时酷爱武艺,元朝成宗年间(1394—1307)登科为武进士,后被任命为江西吉州府的参知,且担任统军都护。毛标在戍边期间屡立战功,深得皇恩,被赐封为指挥使及骠骑将军。
由于元朝的政治腐败,毛标于50岁时辞去官职,回乡养老。之后,他于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携家人迁至湖北通城,成为了当地毛氏家族的始迁祖。
通城毛氏族谱在毛标迁徙落户后的数百年间多次修订,已有八次修订,分别是在清朝乾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以及民国时期和近现代。最近一次修订是在2012年。
三、通城毛氏的聚居地与人口分布
通城毛氏家族的后裔如今主要聚居在马港镇的13个村,五里镇的4个村以及外地的4个聚居地。具体而言,马港镇毛氏主要分布在毛家塅村、松港村、马港扗、易段村、朗山村等地;五里镇的毛氏主要聚集在金塘村、湾头村、五斗村和尖山村。此外,外地毛氏家族还分布在监利、嘉鱼、武昌、汉阳等地,以及湖南平江、岳阳和江西修水等地。
根据统计,通城毛氏家族的总人口约有8000余人,其中17个村的毛姓人口约6000人,外地毛姓人口约2000人。现存的毛氏族人中,辈分最高的是第20世“尚”字辈,辈分最低的是第29世“宗”字辈,且马港镇出现了“十代同居”的特殊现象。
四、通城毛氏的字派
通城毛氏的字派源远流长,从毛俦第26世到第70世,字派顺序为:“万朝正一汝,文起应钟逢,允代尚书第,怡谋绍合昌,联宗思祖德,从善可持常,铭鼎功昭远,英才继启长,传家惟孝义,世袭佐朝纲。”
五、毛标家族世系衍脉
毛标家族的世系从一世俦公开始,延续至今天的第29世紫焓。其中,标公作为通城毛氏的始迁祖,他的后代包括了从第20世到第29世的各个家族成员。每一代都承袭着家族的传统与责任,从而维系了毛家族的延续和发展。
六、毛紫焓家族世系衍脉图
毛紫焓是当前通城毛氏家族辈分最低的一位,其家族世系从标公开始,历经了“俊卿”、“福六”等辈份,最终来到第29世的紫焓。紫焓的出现象征着毛家族血脉的延续与传承。
七、通山毛氏迁徙考
根据《通山毛氏迁徙考》记载,毛氏家族的源流可以追溯至周文王九子叔郑封于毛地,而后代逐渐成为毛姓。在汉朝时期,毛姓世家涌现,到了唐代,毛俦作为家族的始祖,定居湖南岳州。毛俦的后代在全国各地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毛氏家族网络。
通城毛氏的后裔,尤其是毛标的迁徙与扩展,标志着毛家族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湖南平江到湖北通城,再到全国各地,毛氏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壮大,影响力逐步扩展。
八、《湖北毛姓志》的主编毛启国到访
2024年7月12日,应通城县毛氏理事会的邀请,《湖北毛姓志》的主编毛启国专程访问了通城毛氏的聚居地,寻访宗亲并收集资料。毛启国在毛玉豪和毛祖应的陪同下,先后参拜了毛标公墓,并拜访了多个重要宗亲和族谱编委会成员,为编纂《湖北毛姓志·通山卷》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见解。
发布于:天津市辉煌优配-线上配资网址-杠杆配资公司-好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