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地方政权的国号出奇地相似。与常见的燕、秦、赵等国号不同,这一时期特别流行使用凉作为国号。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北凉、南凉和西凉五个以凉命名的政权,因此被后世统称为五凉。那么,在这个战乱频仍的时代,为何会集中出现这么多凉国呢?
故事要从公元301年说起。这一年,西晋朝廷任命张轨为凉州刺史兼护羌校尉。随着西晋王朝的日渐衰落,张轨治下的凉州逐渐走向独立,但张轨本人始终对西晋保持忠诚。在西晋灭亡前夕,张轨去世,其子张茂继承了父亲的职位。不久后爆发的永嘉之乱让局势更加混乱,张茂表面上仍尊奉西晋,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半独立的地方势力。
西晋灭亡后,张茂之子张寔虽然名义上向东晋称臣,但已经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统治者。公元318年,张寔决定不再使用东晋年号,这一举动被历史学家视为其正式建国的标志。由于张寔曾任凉州刺史,后来又被前赵的刘曜封为凉王,他所建立的政权就被称为前凉。
展开剩余60%前凉政权建立后,张寔不仅与中原地区的前赵、后赵、前秦等政权周旋,还积极向西扩张。在其鼎盛时期,前凉的疆域甚至延伸到现在的新疆吐鲁番地区,并在当地设立郡县进行管理。可惜好景不长,在凉王张重华去世后,前凉因内斗不断而走向衰落。最终在公元376年,末代统治者张天锡向前秦的苻坚投降,前凉宣告灭亡。
前秦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惨败后,其统治下的原前凉地区再次陷入混乱。这时,从前秦西域归来的大将吕光趁机占领了这片土地。公元386年,吕光自称大将军、凉州牧,在西北地区建立割据政权。三年后,他又自封为三河王。到公元396年,吕光更进一步称天王,正式建立凉国,史称后凉。
但后凉的统治并不稳固。公元397年,后凉建康太守段业联合沮渠兄弟发动叛乱。沮渠兄弟推举段业为首领,在后凉北部建立割据政权。同年,原本归顺后凉的秃发乌孤也自立为西平王,在后凉南部建立势力。历史学家将段业的政权称为北凉,秃发乌孤的政权则称为南凉。
公元398年,后凉西部的地方势力推举李暠为敦煌太守,反抗后凉统治并向段业称臣。公元399年吕光去世后,后凉陷入内乱开始瓦解。公元400年,李暠自立为凉公,建立西凉政权。次年,北凉的沮渠蒙逊发动政变杀死段业,成为北凉的新统治者。
发布于:天津市辉煌优配-线上配资网址-杠杆配资公司-好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