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建舰电磁弹射测试细节曝光,技术成熟度超预期
经过数月的等待,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测试画面终于通过官方媒体正式公开。其中,新华社发布的一段近10分钟的原声视频尤为引人注目,完整记录了弹射过程,并透露了大量关键信息,足以评估中国海军电磁弹射系统的实战能力。
测试机型选择出人意料,海军信心十足
福建舰近期才抵达南海,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复杂的弹射测试,因此,此次公开的视频很可能是此前海试阶段的资料,这一点从舰上人员的穿着也能得到印证。海试的主要目的是暴露潜在问题,因此外界原本预计海军会优先使用技术成熟的歼-15T舰载机,以验证电磁弹射系统的稳定性。然而,视频中出现的三款舰载机中,技术难度最高、初期弹射风险最大的空警-600预警机反而占据了较大比例,甚至动用了多架原型机。这种不同寻常的安排表明海军对电磁弹射系统信心十足,同时也反映出对固定翼舰载预警机的迫切需求,甚至愿意承担一定风险以加快其服役进程。
展开剩余75%不过,歼-15T仍然是弹射次数最多的机型,这符合常规测试逻辑。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次弹射中,歼-15T的离舰姿态有所不同——一次显得轻松,另一次则略显沉重。这并不是弹射器的问题,而是海军在测试不同起飞重量(通过调整机内燃油量模拟不同载荷)。相比之下,歼-35和空警-600的弹射过程普遍较为轻松,说明它们大多以轻载状态起飞。由此可见,海军并非盲目冒险,而是以歼-15T承担主要测试任务,尤其是高载荷弹射,而歼-35和空警-600则更多是适应舰上环境,基本采用相对安全的轻载模式。
弹射前的关键细节:重量确认流程
在空警-600准备弹射时,一个细节引起了注意:一名身穿绿色马甲的地勤人员在机头侧面贴上一个数字标牌,随后向“黄马甲”展示。这一动作看似简单,实则是弹射准备中的关键环节——重量确认。具体流程是:“绿马甲”先与飞行员核对数字(若数值有偏差,飞行员会通过特定手势提示调整),随后将标牌展示给“黄马甲”。“黄马甲”则需结合甲板风速、机型、外挂配置和温度等因素,计算出电磁弹射系统的操作数值,并经过双重校验后输入系统。这一严谨的流程确保了弹射的安全性和精准度。
歼-35的“防误触”设计,细节体现优化
在歼-35弹射的瞬间,飞行员双手明显下垂,握住座舱内的两个专用把手。这一设计是为了防止弹射过程中飞行员误触操作设备,导致飞机状态失控。事实上,早在四年前,外界就曾通过一架配备类似把手的歼-15推测中国正在研发弹射型舰载机(滑跃起飞无需此类设计)。不过,与早期直接借鉴美国海军的设计不同,福建舰上的把手位置有所下调,显示出中国在吸收外部经验的同时,也在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优化。
阻拦降落表现优异,技术积累功不可没
舰载机着舰同样是高难度操作。航母通常设有四道阻拦索,从舰尾开始依次编号为一至四号。理论上,挂上一号索的制动效果最佳(四道索同时受力),但实际操作中风险极高,因此并不推荐。挂上二号索被视为优秀表现,三号索为及格,而四号索则意味着需要复飞(由于飞行员无法预判挂索情况,通常会在着舰时加大推力,以便随时复飞)。视频中虽然着舰次数有限,但挂上二号索的比例高于平均水平,即便考虑偶然因素,也反映出辽宁舰和山东舰的训练成果为福建舰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结:电磁弹射系统成熟,未来可期
综合来看,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展现出较高的成熟度,加上辽宁舰和山东舰积累的舰载机运作经验,人员和制度均已较为完善,进展速度超出外界预估。同时,中国在借鉴美国海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需求进行了针对性调整。接下来,海军将进一步磨合这套体系,通过反复训练提升实战能力。尽管过程艰辛,但最终的收获必将极为可观。
发布于:天津市辉煌优配-线上配资网址-杠杆配资公司-好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